職業教育之王道
瀏覽次數:2609 發布時間:2014-10-9
我們知道,德國、瑞士都是高端制造業王國,在歐洲普遍遭遇經濟衰退的今天,這兩個國家的境況是相對最好的,原因都是由于有強勁的實體經濟做支撐。德國的制造業產品,大到汽車、坦克,小到電風扇和剃須刀,無不以質量過硬、皮實耐用而使消費者有口皆碑;瑞士更是以手表這種消耗原材料和能源極少而利潤極高的產品而成為鐘表王國,加上以旅游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使這個山地最多、地理條件最差的歐洲國家,成為全世界最為富裕的國家之一。它們為什么能這樣?許多人經過觀察,得出的結論是“因為他們的工人好”。而他們的工人為什么好?原因就在于極其發達的職業技術教育。
這種職業技術教育,對青年工人的培養,幾乎稱得上是“訂單式”的,職業技術學校與用人企業之間有密切而直接的聯系,有的合作時間超過了百年以上!初中畢業的孩子們一旦進入職業技術學校,他將來的就業去向、實習單位等等就已經定下了十之八九。這樣一來,孩子們在職業技術學校中不僅學到了技術,而且有企業的文化精神、價值理念、行為習慣等等一系列屬于“軟件”的東西。學員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便天然有著一種對企業發自內心的忠誠。由于忠誠度高,所以員工跳槽之類的事情也比較少,更有利于企業精神的傳承。
孩子們一旦當上了“學徒”,是不是就意味著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呢?完全不是這樣。恰恰相反,有些“學徒”在學手藝的過程中,或者是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后,深深感覺到“書到用時方恨少”,其中一部分人就產生了強烈的深造欲望。抱著這樣的動機,帶著問題去大學里學習,那學習的主動性和效果,當然就遠不是我們現在常見到的那些“選修課必逃、必修課選逃”的所謂大學生們可以比擬的。現在幾乎所有的大學老師,都在為一個問題而頭痛:學生們的求知欲都去哪了?廣泛流傳的一篇網文《大學生,你不失業誰失業?》就是對這個問題的一次集中吐槽。根本的解決之道在哪?就是兩個字:實踐。只有經歷過職場摔打的學生,才會真正地對學習知識如饑似渴。延安抗大為什么出人才?因為學員都是從戰場上來的,都是帶著問題來學習的。剛恢復高考時的學生為什么用功?因為在工廠和農村的生活使他們深知文化知識的重要性。
我國對職業教育事業也有著極具戰略眼光的規劃。今年5月初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出的目標任務是“到2020年,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可以說抓住了問題了關鍵: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要互相打通,“學徒”可以上大學,大學生也可以去當“學徒”,這真的是職業教育的王道,也是解決當今高等教育面臨之窘境的一劑良方。